壽險業者預期,下半年市場將出現兩大現象,一是買定期險者將增加,二是投資型保單,尤其是有保證成分的「附保證給付」投資型保單,可能取代儲蓄險,滿足保守型民眾。
為整頓壽險業賣高利儲蓄險、不當行銷保單等亂象,金管會調高「死亡保障占保單價值」門檻至100%到190%,讓保單儲蓄成分大幅減少,今年7月1日生效。今年民眾將無法再買到短年期高利率儲蓄險,保費也將變貴,對民眾來說,若未能於7月前規劃,長時間下來保費差距相當可觀。
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台灣人在107年第一胎的生母年齡大約為32歲,生父約為34歲。新手爸媽在初期因為還不習慣花費增加,所以通常會來不及支應,在資金未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常會遇到的問題如下:
沒有人能真正準備好生小孩這件事,在財務上,提前準備是必要的,若能做到充分準備,生活的改變可能甚至不如想像中巨大。
有沒有什麼機制或指標是能讓我們明確檢視這筆錢在存入儲蓄險後的成長速度呢?
最近股市像坐雲霄飛車,有人損失大筆資金,有人藉著這機會大賺一筆,但是以前買儲蓄險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你覺得2%的利率很低,但是10年後呢?十年前,我們嫌3%~4%的儲蓄險,但今日,會後悔當除怎麼沒買呢!